|
由于两种导弹的差异,原用的导弹弹射装置无法满足两弹的需要。为此,需对该装置进行少量的改动,使其既能弹射俄式导弹,又能弹射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
相信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1998年9月1日国产化的苏-27首飞,12月16日由付国祥驾驶完成正式定型试飞。诚然,这批产品的国产化范围仅限于组装,但已能叫上歼-11。
传闻99年1月到2000年12月,沈飞共生产了14架苏-27。1999年,中国再度进口28架苏-27UBK双座歼教机,到2002年底全部交付。
发动机和雷达一直是解放军空军的软肋,甚至歼-10战斗机也在使用AL31F的改型AL-31FN。所幸我国最新研制的涡扇-10(FWS-10)涡扇发动机的成果显著。据称,FWS10推比达7.5,涡轮前温度1747K,加力温度2100K,净推力77.6千牛,加力推力132千牛。
相比之下,AL31F推比7.1,涡轮前温度1665K,加力温度2050K,净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125千牛。
关于涡扇-10的来历:在与西方交恶前,据说我国获得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核心机,以此开始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该涡扇和涡扇-6、涡扇-9的研制一样,过程极为曲折艰难,基本无法满足战斗机研制进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关部门开始转向俄罗斯寻求帮助。
1998年3月某西方驻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装配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的歼-10已经完成了组装并刚刚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歼-10最终将采用专门为其改进的涡扇-10A涡扇发动机,性能与F-100、F-110等美国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相近。
涡扇10是我国第一台按照GJB241-87规范研制的推比8一级、大推力、双转子、混合排气、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作为歼-10、歼-11系列飞机的动力装置,该机遵循核心机派生的策略进行系列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航空动力的主要型号。
1987年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引进CFM56核心机的基础上,以F110发动机为仿照对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术途径研制。进入九十年代,随九〇六工程的实施引进了俄制АЛ-31Ф系列发动机,研制单位又借鉴了相关型号的设计技术。1989年涡扇10验证机上台架试车,1997年进入PFRT阶段。
2002年6月6日装J-11WS首飞,2003年底进入定型试飞阶段。由于涡扇-10系列研制进度严重滞后,因此必需引进AL-31系列应急。为此俄罗斯AL-31的设计局专门演化了AL-31FN型,机匣外观改变以适应歼-10现有设计。该发动机推力122.5千牛,长度5米,直径1.18米,进气口直径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这些数据与Al-31有一定差别。此外俄方还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喷口改进型号。
1990年对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SSR)来说,是混乱而动荡的一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上台以来推行的公开化和新思维政策因为操作不当和速度过快,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动乱和社会危机。当然,那并非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
1990年的春天对于皮洛戈夫卡(莫斯科市内,苏联空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的新任掌门人来说,感觉并不是太好。自接替亚历山大.叶菲莫夫空军元帅成为苏联空军总司令以来,空军上将叶夫根尼.沙波什尼科夫就忙于应付一波又一波的危机和麻烦。
就在今天早上,准确地说应该是两个小时以前,沙波什尼科夫刚刚被脾气暴躁的苏联元帅亚佐夫在电话里教训了一顿。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在他位于阿尔巴特大街上那栋醒目的白色大理石贴面十八层大楼的办公室里咆哮着(莫斯科市中心街道,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所在地),几乎要把国防部大楼的房顶掀翻。
“怎么回事?空军上将同志!收土豆收砸了吗?命令是清楚无误的,向中国同志重点介绍米格-29飞机!干吗要鬼扯什么苏-27?怎么还需要我这个国防部长亲自跟您解释一遍,还是您想教训一下政治局。”
满腔怒火的国防部长临了还给空军总司令一个严厉的警告:“不要去插手您不该管的事情!要记住,在这里,比阿尔巴特还要高的只有政治局和太阳。”
国防部长故意把“政治局”这个词念得很重,显然他对于沙波什尼科夫这个胆敢公开表示支持“军队国家化”的空军上将非常不满。所以要借此来提醒他,这支军队依然是由苏共领导下的武装。而空军总司令本人,也必须服从苏共的领导。
事情的起因是前不久沙波什尼科夫空军上将陪同中国军事代表团前往驻扎于莫斯科市以西50公里的库宾卡机场,参观著名的“首都卫戍部队”的第234混合航空兵团(阔日杜布空军元帅航空技术装备展示中心)。
在这里,苏联飞行员通过飞行表演和静态展示向中国贵宾展示了米格-29歼击机、米格-23MLD歼击机、苏-24前线轰炸机和苏-25陆军攻击机。这个代表团是作为将于下个月由刘华清上将(译音)率领的大型军事-军工代表团访苏前的最后一次前哨铺垫,很显然,莫斯科希望中国方面能够选择的范围是什么。CHN强网论坛
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空军上将沙波什尼科夫在观看飞行表演的过程中,自顾自地向中国空军副司令介绍起了苏-27飞机,而在莫斯科原先设计的方案中是没有这个型号的。问题很快显现出来了,北京强烈地要求采购苏-27飞机,并声称除了这个型号之外将不会考虑其他的苏制飞机。
亚佐夫元帅为此给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军事工业国家委员会主席ИC.别洛乌索夫打电话询问情况,对方慢慢吞吞地告诉他:“是有这么回事,任尼亚(沙波什尼科夫)好象是跟中国同志说过些什么。可是大家都说了很多话,谁又能记得清楚那么多啊!”
军事工业委员会主席顿了一顿接着说:“应该是在合唱北京-莫斯科之后,空军总司令即兴念诵了一首果戈里的抒情诗,当然他自己改编了一些内容,『没有一架米格飞机能飞到第聂伯河中间!』呵呵,亏他想得出来。您是知道的,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飞行员嘛,都是些浪漫的人。再说也应当承认……”
“浪漫的人?鬼扯!军队不需要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应该去文化宫或去当诗人。”
德米特里.亚佐夫元帅是步兵出身,向来信奉部队需要铁一般的纪律。
别洛乌索夫放下国防部长的电话,嘴里反复嘟囔着一句:“唉,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
这声“唉!”可是意味深长。
在经过将近70年具有苏联特色的,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经济发展,再加上连年军备竞赛和阿富汗战争的影响,苏联帝国已是江河日下,不复当年之风光了。在苏联建国之初,这种只求数量不讲质量,同时又是非常迅速的发展是符合当时的迫切需要的。
没有强制性的大规模工业化运动,也就不可能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化强国,更不可能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击败纳粹德国的入侵。可是后来这种形式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并变成了一种滋养着官僚体制种种弊端的温床。
理论上,大家都生活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王国和自上而下的严格的职位等级制度中。苏共中央政治局和苏联部长会议管理着这个庞大帝国的一切事务,为从儿童玩具和床上用品一直到全天候超音速歼击机和导弹核潜艇为止的2500多种不同的产品制订生产计划指标。
全苏的10万多个企业,则必须按照规定完成这些指标,理论上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就是“行政命令式管理”的经济,实际情况则是更加复杂和更加难以驾驭式的。权力、生产、管理、分配以及思想体系的制定和解释都集中在上级任命的干部手里。国家的一切重大决策都是由苏共中央决定的,而不是人数为两千万的普通党员。为人民提供食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每个领袖和总书记应办的事,检查土豆的种植和采集、糖和油的生产,监督粮食的分配、销售等。
但即便是在以极度强制和残酷为特点的斯大林时代,计划经济也没有像钟表那样准确地工作过。现在,当社会里实际上不存在强制手段的时候,国内形势的特点是懈怠和日益增强的不负责态度,以及市场的无规则发展,既没有实现计划水平上的规则,也没有“国民经济”的规则。
就在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率领的大型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之前,阿尔巴特军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准备工作,就连一向不爱打理军事外交事务的外交部也积极参与这一次的任务。
斯摩棱斯克广场的工作是那么的细致,居然找到了刘华清上将当年在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时,在海军喀琅施塔德训练基地“十月革命”号战列舰上的一份档案,里面记载说刘华清将军本人似乎非常喜欢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出产的第17号埃森图基矿泉水。
因此他们在刘参观访问的途中,总是在他居住房间的冰箱里事先放好满满一冰箱的叶先图基市生产的这种矿泉水。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没有考虑到东方人的性格特点,那些辛苦准备的矿泉水几乎没有被动过。
在中国,去做客的时候即使对某样东西不感兴趣或有些厌恶,但是也绝对不会在主人面前表现出来。也许在当时面对热情的苏联舰长,中国学员并不打算把心中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而只是出于礼貌的恭维一下而已。
1990年的中国空军和防空部队,以他们的武器装备、作战思维和人员编制以及训练制度,即使以苏联的标准来看也只能用“破败不堪”来形容。其一线作战飞机与苏联1960年代初期使用的并没有多大区别。几乎没有电子对抗能力,从雷达上很容易判断信号特征。
尽管他们修改了通信和雷达频率,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地截获这些信号。整个中国空军居然没有一架可以称得上现代化的歼击机,执行战备值班的最先进歼击机是沈阳生产的歼-8I型和少量性能欠佳的成都歼-7III型歼击机。
这两种歼击机的作战能力甚至还不如70年代苏联大量出口的米格-21PF和MF歼击机,更难以与米格-21Bis相比。在1988年着手准备中苏之间的军事技术交流时期,中国相关部门曾经接到指示,做好考察苏军武器装备的人员和技术准备。
这种考察基本是不带有引进装备目的的,主要是了解苏联歼击机的技术现状。在中国军事代表团首次正式访问莫斯科之前,航空工业等部门的参观团已经与苏联相关部门有过接触。
当时中国并不认为有接触到所谓的“拉明”系列歼击机的可能。因此中国人在1988年提交苏联航空部门的考察项目清单中,并没有提及任何“拉明”系列歼击机的项目。当时米格-29,苏-27和苏-25飞机分别被西方称为拉明-K,拉明-L和拉明-M。
中国方面最初递交给苏联外交部的文件,列出了参观米格-23和米格-25的要求。根据当时外交部门的官员回忆,中国航空工业部门的外事人员并不知道米格-31截击机已经在1981年进入苏联国土防空军服役,因此提出的是参观米格-25P型的要求。
而米格-25P已经在1982年之前全部改装。这使得苏联航空部门不得不拒绝参观米格-25P的安排,为弥补这个问题,苏联主动提出可以变更为安排参观米格-29歼击机。苏联这个变更提议,反而使得中国人不知所措。原因是中国空军并没有对这种歼击机有足够的认识,因此没有相应的计划,而详尽的米格-25P技术考察计划却无法落实。
最后的结果,竟然真的让中国人获得了苏27这种当时最尖端的空军武器及制造技术,中国空军也借此开始真正的发展壮大起来....
中国空军引进的苏27战机堪称中国空中力量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苏27在引进的时候是前苏联在解体前性能最先进的战斗机,对于中国来说,仅仅购买数量有限的成品战机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引进苏27的技术和生产线自行生产和改进苏27战机才是维持和发展战斗力的必然之路。
中国利用苏27战机生产线建立起三代机生产体系
中国引进苏27的关键目标是建立独立的生产、改进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不能仅限于获得组装生产能力,而是要从最基础的制造到成品供应的整体配套综合,真正建立起与整机相配套的完整顺畅的生产系统。在军方与航空制造部门之间就是否仿制苏27的争论结束之后,中国的领导层作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决心,既要独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又要尽快将苏27国产化。
由国内生产苏27的基建项目和准备工作从1997年开始进行,生产的苏27被命名为歼11,这是中国的航空工业系统首次进行批量生产第三代战斗机。由于俄罗斯方面提供的图纸版本落后于生产线的实际,与最终产品不符合(比如图纸和零件对不上、零件和零件模具对不上),我们依靠国内的力量对此进行了补充和改进,建立起了比引进的生产线更加先进的生产体系。
首批国产型歼11战机在2000年正式交付中国空军
1998年12月16日,沈飞组装的苏27成功首飞,在完成了早期的样机组装和试飞后,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沈飞开始批量生产歼11,歼11大概在2000年开始交付空军部队使用。虽然歼-11的发动机和航电设备等仍然由俄罗斯提供,但歼11的生产和交付证明沈阳飞机公司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体系。
引进苏27的生产权使国内航空界受到极大的震动,促使中国在机械制造技术、焊接技术、空空导弹改进以及现代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为国产动力和航电武器系统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的1999年,中国再度进口28架苏27UBK双座型,到2002年底全部交付。
苏27战机航电系统落后中国研发改进版歼11B
虽然苏27的引进和生产解决了中国航空兵的“燃眉之急”,但我们必须看到苏27的雷达航电、机载武器和飞行控制系统只是前苏联80年代初期水平,在引进的当时对中国空军的潜在对手而言,其技术性能水平已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技术。其高性能飞机平台本身的设计和生产才是是中国航空工业真正急需获得的关键。苏27的国产化成功只是将俄罗斯提供的生产材料用国内材料替代,飞机本身的技术状态和结构材料不会大变。在完善了引进型号的生产和技术吸收后,中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型比较重要的改进型号——歼11B。
中国以西方标准研发雷达和航电系统装备歼11B战机
2006年,沈飞在国产化歼11基础上发展的歼11B的图片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据信该型号采用了国产火控电子设备及配套武器,作战威力较电子技术水平日渐落后的苏27SK有明显改善。之所以强调改进仅限于航电武器系统等,是因为中国对苏27的气动设计、飞行性能以及发展潜力是满意的。同时在与中国逐渐缓和关系的西方国家的接触中,中国航空和相关电子工业系统也陆续学到甚至拿到了不少“好东西”,限于武器禁运等政策我们无法拿到相关成品,但在机载设备方面获益良多,部分军迷熟悉的相关雷达和航空电子设备基本都是以西方标准来开发的。
歼11B战机可多机协同多目标攻击远胜苏27战机
在“中西合璧”的技术积累之下,歼11B型在2003年12月完成了首飞,首飞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吃透了苏27SK的气动和结构,并且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的科研生产力量完成苏27SK的生产以及用中国掌握的成熟技术对其进行改进。这种能力的掌握也许通过一个小故事可以说的更通俗易懂:某一年的中俄军事交流中,俄方空军的飞行员看见中方的苏27战斗机时,想坐一坐他们认为很熟悉的“老伙伴”的座舱,结果遭到了中方的婉拒。
歼11B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中国自行研制的综合火控系统替代原来苏27SK的简单的攻击/导航系统,其着眼于作战要求的提高和机载武器的增加,围绕着作战任务的相关系统,可以提供更快、更准、更多的目标信息,具有多机协同和多目标攻击能力。
歼11B同时配备了国产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采用了全玻璃化座舱以及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歼11B另外一个突破在于其可以装备国产“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中国急需有较强空战能力的远程战斗轰炸机
在苏27SK和苏27UBK两种型号中,中国起初引进的只有单座的苏27SK的生产技术,为了解决战术攻击力量的发展和飞行训练的要求,中国又引进了大量的苏27UBK和苏30MK。2007年6月,一架标为“歼11BS”的模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了展示,当歼11BS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它只是歼11B型的双座教练版而已,但随后出现的资料表明它将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一员。
随着中国空中力量的作战思想向远程化和攻防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种具有较强空战能力的多用途重型远程战斗轰炸机。在当时,歼11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机载雷达都比较落后,对地面目标攻击能力非常有限。歼11机载火控雷达无法对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国产机载武器实施引导。虽然中国已经拥有了比较满意的“飞豹”歼击轰炸机,但该机极其有限的空战能力并不适合“高压力”状态的中国海军航空兵。
歼11BS载弹量和航程不如苏30但优于飞豹战机
因此,中国决定研制可以装备国产先进雷达、机载电子设备和国产涡扇发动机的歼11B,力争使其能弥补苏-30MK数量不足的问题。歼11BS的出现,表明中国航空兵已经从单纯的国土防空开始向远程进攻发展,同时极大地改善了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斗组成。中国海航的装备长期以来均以国产为主,性能严重落后于空军。而且这些战机如歼8和歼轰7要么腿短落后,要么空战能力不足。
歼11BS虽然在载弹量和作战半径上不如进口的俄制苏30MK,但他的空战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却超过了现役的相关战机,而且明显先进于“飞豹”。而最重要的是歼11BS是国产的,相关技术完全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不必担心受制于人。
歼11BS重要的改进之处在于使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从而具备了强大的对空—对地/海目标探测能力,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座舱前安装了国产最新红外搜索跟踪和光电瞄准系统。此外还装备了国产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等先进设备。
中国研发歼15舰载机配备解放军首艘航母
在中国决定以“瓦良格”为基础改造自己的航母平台时,采用何种舰载机便成为无数人猜测的问题,在各种国产战斗机改装的可能被猜了个遍的时候,以T-10K(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苏33的原型机)为基础研制的国产舰载战斗机歼-15出现在大家面前。由于公开资料非常有限,歼15是苏33验证机与歼11B的结合体还是单纯苏33的仿制品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有限的资料来看,该机应该是在歼11B的基础上再对苏33进行了仿制。从前文国产苏27系列的改进重点来看,新一代机载火控雷达及航空电子系统的使用会让歼15的航电水平会比苏33高出很多,甚至高出整整一代。
歼16战轰机将以远程精确打击为主可媲美F-15战机
随着中国相关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各种对地精确攻击武器完全可以用“突飞猛进”和“百花齐放”来形容,在这些技术积累上,为现代歼击机增加对地攻击(尤其是是精确对地打击能力)也越来越方便。同样是这段时期,在制空方面,在歼10和歼11B等第三代战机批量装备以后,大大提升了中国空中力量的作战实力,中国航空兵在进入新世纪后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去掌握制空的主动权。然而从前文我们看到,虽然歼11BS具备了一定的的攻击能力,具备了与苏30MK歼击轰炸机相近的作战能力,但是对于以远程精确打击为主的歼击轰炸机来说,歼11BS可以说是以空中优势为主以攻击为辅的一型战机。
在解决了国土防空的难题之后,缺乏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依然是实现“攻防兼备”的一个短板。同时,从俄罗斯进口的苏30性能虽好但数量不足,国产歼轰7“飞豹”的综合性能较差,在面临的可能的地区冲突中,中国依然缺乏挂载重型空面导弹执行更加广泛的打击和空中支援任务的战机。
在这种压力之下,在已经吃透了苏27技术的条件之下,在中国缺乏相应的重型战斗机平台的现状下,发展一型以苏27/30为基础的新型歼击轰炸机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2012年的年中,一型新型歼击轰炸机的图片出现在网络上,该机配置了机头左侧伸缩受油杆,IRST右置,进气道侧面天线取消,机背刀状天线取消,双轮前起落架,机翼翼尖外挂架可更换,垂尾后缘天线简化。关于该型歼击轰炸机我们缺乏相应的资料去做详细的描述,但从苏27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型歼击轰炸机可以说是“换药不换汤”的杰出之作:它只是外形类似苏27/30,而里面的航电等则完全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系统,整体性能足以与美国F-15E相媲美。
综合苏27在中国的发展来看,中国已经基本摆脱了俄罗斯在技术和成品上对苏27系列的限制,中国已经真正具备了对苏27系列进行独立生产和进行技术改进的能力,而且在技术水平和战斗力上从某种程度而言已经超越了俄罗斯的同类型号,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的道路。
在新世纪里,三代机依然有他的优势所在,因为隐身战机有一个“先天不足”——缺乏足够的对地攻击能力,四代机为了有效保证其隐身性,机载武器基本全部采用内置以减少飞机的的雷达反射面积,但是飞机的内部空间终究是有限的,即使是像F-22这样的重型战斗机,它的弹舱也很难挂载1000公斤级以上的精确制导武器。
在中国依然缺乏先进轰炸机的情况下,肯定需要一型突防能力强悍的前线轰炸机来对敌方阵地实施有效的突袭行动。苏27战机枝繁叶茂的中国家族或许就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
俄媒:歼10/11和枭龙让俄苏27米格29丢市场
俄《消息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研制的歼10、歼11和FC-1不仅让俄苏-27和米格29丢掉中国市场,同时也面临失去全球整个歼击机市场的威胁。
俄报报道说,北京近期计划建造和销售至少1200上述机型,其中包括给中国空军供应的部分。中国将俄罗斯从传统市场挤走,而且中国还成为价廉物美的航空技术产品的主要生产者。第一个发出此信号的是马来西亚空军打算向中国订购俄产战机的配套零件。马来西亚空军表示,中国可以为苏-30提高技术维修和保养服务。
《消息报》表示,技术维修才是俄罗斯武器出口和军工技术的“基石”。马来西亚有18架苏-30MKM战机,但莫斯科用数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零件供应,这迫使马来西亚不得武完全放弃俄罗斯的米格-29。俄罗斯还多次承诺要在印度建技术服务维修中心,但也没兑现。印度有可能从世界各国获得我们战机的零件,而动摇这块“基石”的就是中国。《消息报》曾采访过俄米格制造商苏霍伊公司领导米哈伊尔·伯格岑,他表示仿制品不会超过原品。
俄报称,很多国家对中国歼击机表示出兴趣。预计,中国歼击机可能会出口近800架。中国歼击机需要俄产发动机,“令人惊奇”的是俄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表示,将向中国供应100台发动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