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3D檔案中把分模線,型面線框轉入CAD中.再分層.
根據要求画出生產和試模機台.
把分模線移入兩機台中,確定零件中心和模具中心是否要偏,把分模線外圈合適位置的頂桿拿出.
(1). 確定中心線位置,應以頂桿相互配合,要考慮模具運動的平衡性.
(2). 零件中心和模具中心的偏移量,以5的倍數來偏,當小於30時不用偏.
(3). 生產及試模頂桿孔位置以儘量靠近分模線排列,但必須在分模線外.
以素材線往外偏10mm為模面大小.
以分模線往內偏10mm為下模主肋,往外偏10mm為壓板主肋.( 主肋厚度以廠房要求而定)
布平衡墊塊.
(1). 在平衡的前提下,分布在模面四周.
(2). 一般情況下,平衡塊靠近模面線,平衡塊座面比模面底10mm.如廠方要求,平衡塊與模面的距離以不干涉加工為准.
(3). 兩平衡塊之間的距離應小於500mm.
下模上的貼模墊塊應儘量和平衡塊重合.
確定模具大小.
(1). 前後兩側,以放的下平衡墊塊為原則,再加110mm的油溝補強.
(2). 左右兩側,以平衡墊塊和箱跟大小來決定.
肋條分布.
(1). 外觀肋以要求而定.
(2). 付肋的分布,下模以避開頂桿,頂在貼模墊塊之下,兩肋之間的距離以小於320mm.
(3). 壓板肋條以確保能傳導頂桿力,一般寬度為30mm.
(4). 壓板上平衡塊下一定要有肋條支撐.
根據分模線形狀確定導引方式.(如內導則自行考慮,外導則和箱跟一起考慮)
(1). 內導時,一般一邊兩列,空間不足時,可以用一列.
(2). 兩耐磨板之間的距離應大於等於1/2的分模線的長度.
(3). 耐磨板的寬度;兩列時因是耐磨板所在邊的1/8,一列時因是耐磨板所在邊的1/5.再取最靠近的規格品.
(4). 一列時耐磨板的偏心量要小於它所在邊的1/4.
(5). 下模上的組力面應比分模線大出10mm.
(6). 壓板應配合下模往內縮.
箱跟大小的確定.
(1). 上模箱跟的長度是上模模具大小的1/3+_50mm.
(2). 當箱跟的長度大於400mm是,長方向做2列耐磨板.寬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3). 箱跟的寬度根據模具長度自行決定.
(4). 壓板上應配合上模而定.
(5). 防呆應做在F側的右下角,比不防呆的10mm.
(6). 如是外導,下模箱跟應和上模一樣寬.耐磨板應布在壓板靠外邊,寬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根據模具大小確定吊耳直徑,再把吊耳放在模具前後兩側,加上補強.
根據生產機台規格,画上油溝,下模四列,上模六列,再画上快速定位.應儘量減小模具大小.
再油溝補強上布上斜肋, 肋條和油溝的距離應不小於90mm.兩肋之間的距離在350mm左右.
画上鍵槽補強.
確定壓板底部頂桿,平衡墊塊的位置是否要補強,考慮逃沙是否有困難.如有應做出改動.
布素材定位器.
(1). 素材定位器規格一般以三住上的普通型為主.
(2). 素材定位器一般布成L型,位置應不干涉平衡塊,定位穩定,間距自行控制.
進退料架和防尘盖板則根據廠方有要求.
吊挂大小由模具大小決定,先三住上的規格品,應儘量分布在模具的兩端.
上模應以下模為依據,以左看右,右看左把它画在相應的位置.前後側應不下模少去油溝補強的寬度.油溝,吊耳和鍵槽補強要往內移.
上模肋條分布
(1). 主肋應布在分模線兩邊.
(2). 平衡塊下面應有肋條.
(3). 其他肋條根據模具大小來布, 兩肋之間的距離以小於320mm.
以3D檔案確定模具行程,模具行程的大小是以上模和壓板閉合後板件和中仁不干涉為依據.取5的倍數.
上模高度應以型面最低下去120mm,特殊情況可以調整.
壓板高度是行程加上型面肉厚加含量加倒角.
下模高度是总模高減減上模高度.
平衡塊座面高度根據要求,以模面高度來定.
壓板,上模的粗坏高度應比模面底20mm或比平衡塊座面底10mm,取最低的.
如模面形狀起伏較大,粗坏面應跟着形狀面起伏,但平衡塊下面要儘量是平面.
斷面圖和視圖的多少以能反映出模具所有東西的高度和主要結構為原則.
標註以能清楚的把所有東西的大小,位置,高度反映出來.
明細表要能清楚的表示出所有東西的材质,型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