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进制造业方面,要下定决心,瞄准高端”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上海在工业发展中既有过去的辉煌,也有当下的自豪。中国商飞、上汽集团、上海振华重工、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在中国的制造业领域,这是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总产值几乎翻了一番,分别从“十五”期末的3995亿元、1580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226亿元和30004亿元;工业利润在2010年达到2217亿元,是“十五”末期的两倍多;2010年工业税收也超过2000亿元。在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实现突破的同时,上海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普遍提升,经济效益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而面对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新挑战,这一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压力也来得更早更大。工业如何促转型、求升级,考验着上海能否真正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认为,“当前,上海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稳增长仍然是上海产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前提。”
从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制造
虽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但在制造业领域,上海仍旧从学习起步。
自1985年起,上海汽车开始向德国先进造车工业学习,实现制造中国人自主品牌和技术的先进汽车的梦想,却是21年后。
2006年,上海汽车在临港打桩建厂,2008年9月19日第一辆荣威550下线,此后3年里共生产22.9万辆车、30万台发动机,基本一年投入一个新车型。
跨越不仅仅体现在汽车领域。2011年5月23日,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成功交付,标志着中国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跨越式提升。这艘海洋工程领域的“航空母舰”,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大型装备上的空白,使中国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能力和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如上海城建隧道股份作为全球唯一隧道施工与盾构设备制造并重的专业企业,其承担的国家863自主国产盾构已经大量应用于国内工程,用创新打破了外国公司的行业垄断,最近其重大装备已经首度跨出国门,在新加坡地铁工程中使用。
通过加快改造提升,上海传统制造业正逐步扩大竞争优势。2010年,支撑上海工业的重点行业,如船舶和重大装备领域,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钢铁、石化等重化产业加速结构分化调整,占全市工业比重逐步下降。化工行业部分衍生为化工新材料、部分升级为精细化工、部分被调整淘汰,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行业占比从2005年的23.9%降至2010年的20.6%。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技术改造投资比重不断上升。“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414亿元,年均增长12%,技改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40%上升到2010年的50%。土地、厂房建设等基建投入在工业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十一五”末建筑工程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7.5%,比“十五”末下降了8个百分点。
同时,电子代工行业转型加快,产品能级不断提高。如广达集团松江基地从生产笔记本电脑为主逐步转向服务器产品;国基电子从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逐步转向无线宽带通讯模块等产品,完成同等产值所需员工仅为原来的1/6。
在向现代化工业转型的过程中,“上海要不要发展化工”一直存在争论。全球精细化工领军企业德国赢创德固赛投资4.8亿元的新项目目前已在上海化工区筹备开工,上海市工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解读说,“上海化工产业绝不是盲目发展,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发展。不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项目,哪怕是投资巨大的跨国公司项目,也会坚决放弃。”
从“制造”向“智造”跨越
为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上海谋划制定了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现从“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跨越的重要一环。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力争使上海成为全国率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区,为建设成为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之一奠定基础。到2015年,制造业总产值要超过10700亿元、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超过4300亿元。
面对这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显得很清醒,他认为,不能骄傲自满、沾沾自喜,需要充分认识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他表示,做好各项工作,需要保持主动有为、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
接下来,上海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新兴性产业规划和政策,做到“三个聚焦”,即聚焦重大专项,聚焦重大项目,聚焦创新成果。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番,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1个三千亿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2个两千亿级产业(高端船舶与海工、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重大装备),3个百亿级产业(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节能环保)。
同时,上海还将聚焦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双提”计划,使上海制造业转型改造步伐明显提速,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2015年,争取3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争取培育50家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培育1000家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中小企业。
推动上海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但蜕变并不始于此。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上海主动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了战略和产出“双重效应”。这也为制造业的转型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从战略效应看,积极承担“大型客机”、“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数控机床、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成为全国承担重大专项项目数最多的省市;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先进高强度薄带钢、等离子刻蚀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成果。曾于2011年7月4次潜入海底超过5000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2011中国工博会上荣获金奖,反映出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产出效应看,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产出规模较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起到支撑作用(占86%);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规模较小,但近期投入增多、产出明显加快,2010年分别增长94.6%、60.1%和48.8%。2011年,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九大领域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五分之一,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三个转变
“先进制造业方面,要下定决心,瞄准高端。”上海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聚、跨越发展。
上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上海要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奋发有为、取得突破,就是要紧密结合系统实际,体现“创新、转型”的内涵,深化“创新、转型”的内容,加快发展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更多地依靠知识、智力资源投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他表示,上海工业将按照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一五”以来,上海产业布局已经实现了“三个转变”:
布局重心从近郊以内向远郊转变。在近郊城市化快速推进下,工业主战场进一步从近郊向远郊延伸,远郊重大产业基地、远郊区县(如浦东南汇、金山、奉贤)投入显著加大。
空间格局从相对分散向集聚转变。工业向园区集中度由2005年的59%提高到2010年的73%,其中工业向市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度从44%提高到52%,2010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工业园区有5个。
产业园区从孤立向联动转变。引导市内园区资源要素联动整合,如浦东新区“7+1”,奉贤分区、金山分区纳入上海化工区实施一体化管理等;鼓励漕河泾、张江、金桥、外高桥等有条件的开发区与外省市加强跨区域合作。
而高新技术产业以块状经济组织形态显现,更成为上海新亮点。在着力提升微电子、精品钢材等产业基地能级的同时,加快建设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船舶、民用航空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工业向产业基地和开发区集聚。
聚焦重装备产业区也是上海发展制造业的重要举措,上海市有关负责人说,“临港地区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我们要加快速度开发,加大力度推进,使临港的开发建设成为提振发展信心的亮点。”他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在临港产业区的集聚,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使临港地区尽快出功能、显效应。”
这位负责人说,临港地区土地成本低、运输条件好,是上海面向杭州湾发展建设的新城区,蕴含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要保持临港地区土地成本低、居住成本低的优势,使临港地区成为生产、生活成本的洼地,集聚产业人气的高地。
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已开始体现在汽车领域一系列的规划之中2012年10月,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强混电动车产品可望面世,该车充满一次电可以从上海开到北京,百公里油耗2.5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6升以上的大发动机的生产线,计划在2013年投放;到2014年,上海汽车技术中心将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整车开发中心
上汽乘用车公司业务规划与项目管理执行总监黄文华对本刊记者说,“国内合资汽车企业的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车身研发,像底盘研发这样的关键技术基本没有,这些是跨国企业技术垄断的"黑匣子"。而上汽的自主品牌可以做到,可以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