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yslmxia 于 2011-7-30 10:17 编辑
今年高考,广东博罗县冯先生的女儿报考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分数上线,最终却落榜。但女儿同班一同学外语未过线反被录取,冯先生怀疑是走了“后门”。27日,清华美院招生办一老师称,该生属于破格录取,后清华大学正式回复称,破格录取不占正常招生名额。(7月28日)
落榜的小冯美术专业分为562.5分,文化分为539分;上榜的赖姓考生专业分587.5分,文化分407分,其中,外语66分。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1年本科招生简章》有明确要求:“报考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外语不低于70分(满分150分)。”所以对于“破格录取”之说,落榜考生的父亲显然是难以认同的。
当然,我们无法确认就是那位被“破格录取”的考生挤下了这位小冯,毕竟清华大学宣传部通过电邮回复称:“清华大学艺术类考生的破格录取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的。对于艺术水平突出的学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根据学生的艺术水平和文化课测试情况向学校提出破格录取申请,经清华大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进行破格录取。破格录取的学生不占正常招生的名额。”这说法好像无懈可击。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之前我们一直在呼吁自主招生和“破格录取”,但“破格录取”真的来了的时候,我们却表示怀疑,究竟是我们还不习惯“破格录取”还是清华的“破格录取”太荒唐缺乏说服力?
“破格录取”,应该是中国大学历史上很值得称道的佳话,诸多大师级的人物都曾经得益于“破格录取”。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报考清华时数学考分为零分,被破格录取;著名作家钱钟书,报考清华时数学考了15分被破格录取;著名作家朱自清考北京大学,数学考了0分,最终被破格录取;前清华校长罗家伦报考北京大学时,数学考零分而被破格录......这样的例子不少。但是,这些被破格录取的大师们无一例外有一个特点:某一科或几科成绩都是异常的出色。比如钱钟书,英语是满分;比如罗家伦,引用当时阅卷人胡适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出色:“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而其他人基本都有自己的不寻常之处,否则也不会被特招。今天,考零分的人几乎是不存在了,所以奢求当年的盛况已经不太可能。但退而求次,清华此次的“破格录取”能有几分说服力呢?
公平的讲,这两名考生的成绩是具备一定的可比性的。赖姓考生的专业分表现突出,冯姓考生的文化分更为出色。根据“报考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外语不低于 70分”的要求,参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1年本科招生简章》,得知这一专业的专业分满分应该是750分(色彩、素描、速写三科,每科250分)。赖姓考生的专业分为587.5分,比冯姓考生的562.5高出25分。我是外行,我实在看不出赖姓考生在专业上具有多么大的优势和惊人的天赋,倒是539的文化分要比407的文化分高出太多,而66分的外语也颇为刺眼。我想,之所以有人对此不解,原因肯定在这一点:赖姓考生的过人之处何在。假设有过人之处,最起码也应该公诸于世,毕竟清华破格录取的人不会太多。
我们必须承认,清华是有权利对自己心仪之人进行“破格录取”的,但他应该给社会,给公众,尤其是给落榜者一个“破格”的理由,否则很多人会不理解。所以,面对“破格录取”,清华今天乃至今后都应该给出一个合适的理由。假如这种针对“破格录取”的解释成为一种制度的的话,那将会对中国大学自主招生甚至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一个非常好地促进作用。否则,只能会让人“遐想”。
但是,清华目前被动的“回复”是难以服众的。 “破格录取”,清华请给出一个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