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对象最忌讳什么?当然是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无论对方来头有多大,无论对方有多少人追捧,如果自己不喜欢什么都是白搭。选入门的英文原版书,其实和选对象道理差不多。
就我自己而言,当年“词汇量”最高峰的时候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真是如雷贯耳呀,但是我看不懂,也不喜欢。在我坚持读到30来页,内心有一个声音已经压不住了:我一个21世纪的中国青年,凭什么要对100多年前讲美国迷茫一代的故事心向神往?
这里并不是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文学作品不好,其实时至今日我也没再翻开它,而是它肯定不适合绝大多数抱着部分学习、提高英语水平目的的中国学生。
学英文,不读名著。
选对英文书的标准无非两个:看懂,喜欢。细分开来可大有说头。
看懂:
看懂英文书,第一反应肯定是语言难度。其实除了这一点,题材和背景也至关重要。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和耳熟能详的商业传记,相同词汇水平下对外语学习者,哪个更容易懂?同一篇经济学人文章,一篇讲中国二胎政策,一篇讲美国的金融市场创新,哪个更容易懂?
说到这里,又要现身说法了。
我备考GRE的时候练阅读,第一次7个题全对而且没超时的是一篇关于岛弧形成的文章:大洋岩石圈随着地幔对流从大洋中脊生长扩张,而在相应的活动大陆边缘俯冲潜没,岛弧就是大洋板块潜没过程中的产物。
中文介绍看起来都费劲吧,我能做对是因为刚好那一周,我们普通地质学课上讲了岛弧的形成。
看懂一本英文书,语言、题材和文化背景这三者并重。很多同学可能听说过蓝思值,通过测算文本的词汇和句子长度来给文本难度定级。我们选定了一本叫做《中国的灰姑娘》的原版书,读起来远比四级阅读题简单,测了一下蓝思值,结果是960,和一些经济学人文章难度相仿。问题就出在文化背景上,蓝思值是为美国青少年设计的,在他们眼里日常口语用词,地名人名,文化概念都不计难度,但在测《中国灰姑娘》的时候任何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地名、概念都会被记入它的超难词。我瞬间对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有一个笑话说,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把男主人公名字改成刘能,女主人公名字改成翠花,文本可读性立马提高30%。再把各个地名改成王哥庄、刘家寨,那就是一部妥妥的乡村爱情故事。
喜欢:
有一句话说:“如果你连中文阅读的习惯都没有,那就别妄想培养英文阅读习惯了”。这句话对错各一半。
如果不考虑语言因素,你没有良好的母语阅读习惯的话,的确很可能没耐性去阅读英文书。但算上语言因素呢?
我自己毕业后一年多在一个事业单位上班,每天有近5个小时用手机读柯林斯高阶字典,最后读完了。这件事对英语是母语的人而言是不可理解的,但对我而言,一条条例句,一个个语境释义,不断地会有这样的惊喜:这个词原来还有这个意思?这个词原来能这么造句?
相信很多人读英文原著的时候,除了书所承载的故事、情节和信息,英语这门语言带给我们的惊喜肯定也不少。所以喜欢一本英文书,在考虑内容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语言本身对作为外语学习者的你而言,有没有吸引力。
可以不选一本一见倾心的英文书,毕竟概率太低,但一定不要选那种题材、故事你不喜欢的书。哪怕它的历史地位在其母语世界中有多崇高。
说了这么多,我推荐两类:中国题材和商业传记。前者如果你看不懂,只可能是语言一个因素,换一本就行;后者往往没有太多文化背景、细节和心理描写。当然,具体哪一本适合你,仍然自己去搜寻的话仍然需要非常仔细地摸索。
重点,重点来了。我们不久将上线的奥德赛阅读最初上线的几本书,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挑选标准不是在美国的文学和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不是有多少人听说过,不是有振聋发聩的开山立派,标准就是:真正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读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