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升级提出了宏伟目标: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计划进入工业强国行列。据推算,到2025年,中国的产业工人需达到一亿人。在去年年底举办的2017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19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技术蓝领”成为中国在全球吸揽的重要对象。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为“新工匠”。
模具高工:好手艺“招”来大批名车订单
“二十年前,出生在粤北山区贫困家庭的潘小航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到模具设计与制造这一行来。从最初当学徒做模具设计开始,到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全球知名汽车生产企业供货商之一,并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制造,潘小航已经在模具行业几经沉浮二十年。从看着这一行业在国内蹒跚起步,到现在自主创新研发,形成成熟产业链。潘小航说:“没有哪一个时刻,比现在更充满力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模具高工:好手艺“招”来大批名车订单
模具高工:好手艺“招”来大批名车订单
潘小航在一次内部“技术比武”中获奖
做技术出身的企业家,总是相当严谨和勤奋,潘小航也是这样,即便已经创业十多年,他依然会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学习,他说:“技术进步才有企业的进步”。
两年前,潘小航脱离倚靠国外技术力量的创业团队,一人单飞。“技术就是底气”,潘小航在东莞的模具设计和制造公司很快建立起来,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技术梦,比如,如何让自己更多地参与到国内制造业新项目中来。
从高级技工到初次尝试创业失败
尽管如今在模具这一行做得有滋有味,但潘小航说,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
出生在从化偏远山区一个贫困家庭的潘小航是家中长子,“读书是最大的出路”,潘小航说,虽然自己学习认真刻苦,但高考成绩却并不太理想。当时师范类院校是免学费的,为了尽早减轻家中负担,潘小航一心想着要去师范类院校,最后填报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第一志愿专业是计算机应用,后来录取我的是工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我的第二志愿。”阴差阳错的,潘小航入了模具这一行。
大学期间,勤奋的潘小航很快脱颖而出,不仅学习成绩领先,还担任起班团委书记一职。1998年,作为优秀毕业生的潘小航进入一家五金冲压工厂,“从这里开始了技术之路”,潘小航扎扎实实在这家企业做了五年的模具设计。
2000年左右,正是中国内地模具企业的起步阶段,“那时候,香港和台湾的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内地招收学徒。”潘小航说,正是由于地缘和语言的优势,模具行业才会最早在珠三角落地生根。”
那时候,潘小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在港资和台资企业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依靠手中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加上创新的工艺,他认为可以建一个新型的模具设计生产企业。于是,2003年,潘小航索性辞职创业。
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半年之后,由于资金、资源、经验不足企业未能继续开下去,潘小航的初次创业也以失败告终。
总结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潘小航分析,自己并不是在技术上“卡壳”,而是在企业管理上经验不足。于是他目标明确地找到一家模具行业上市企业,“要为将来再沉淀几年。”
模具高工:好手艺“招”来大批名车订单
潘小航在模具制造工厂
金融危机中二次创业成功
潘小航下定了决心要在模具领域“开花结果”,他选择在本行业再次潜心工作。四年之后,一个契机的出现,让潘小航觉得又可以重新出发了。“当时,一个香港朋友的公司需要模具工厂配套,正好也有一个美国朋友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于是他想到:为什么不自己做起来呢?
想法一出,就得到两个朋友的一致认同。虽然当时潘小航已经是自己所在上市公司的高管,并且持有股份。“当时我是毅然辞职”,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放弃这一切。潘小航说:“我认为机会来了。”
最初的创业团队就这样搭建起来了,接下来潘小航“就像带小孩一样”手把手地操持公司的成立和运转。或许有些生不逢时,潘小航刚跳出来创业,就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曾经有两个月一张订单都没有,日子非常难过,差一点就又翻了船”,潘小航说,“那时公司体量小、人员少、成本不高,就靠着两个大客户的订单挺过了难关”。
2009年底,基础行业慢慢恢复过来。挺过金融危机后,凭着之前的积累和优质的技术,潘小航公司的订单越来越多,逐渐平稳发展壮大。
模具高工:好手艺“招”来大批名车订单
潘小航在技术上不断学习
重要技术突破“招”来客户
不过,让潘小航的公司在业内树立好口碑的还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带来的。2014年,他接了奔驰Smart从天窗到后尾塑胶线的模具生产订单。第一批样品出来后,潘小航却发现天窗出现变形,尺寸达不到要求。
第一套模具只好报废。当时工期紧张,如何迅速破局成为潘小航的难题。潘小航仔细研究了每一个环节,与客户以及多家供应商进行了3次头脑风暴。每次会议结束之后,潘小航都会对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筛查,最后他终于找到突破口:“通过对材料、模流和数据的分析,我发现导致变形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缩水率估算不准确,以及变形的不确定性。”
于是,他马上进行调整。果然,再经过“诊断”后,第二套模具很快就成功完成。后来,潘小航还对其中一项工艺申请了专利。
有了这次的成功突破,潘小航的“好名声”很快就传开了。来找他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步子迈开之后,潘小航在企业发展上与两名合伙人发生了一些分歧。“我想让不断进步的新技术来促进企业发展,扩大规模,但另外两位合伙人倾向于‘守成’”,对未来发展思路的分歧,最后让三个创始人分道扬镳。
在潘小航看来,他已经处于一个必须前行的位置。他说:“这些年来,我们在与全球知名汽车企业的合作中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他思考的是:“如何把这些积累更好地运用到中国制造的建设中来。”
模具高工:好手艺“招”来大批名车订单
潘小航的学习笔记
技术突破折服美国公司
2011年,潘小航接到一个美国的订单,对方要求做一个医用橡胶产品的模具。“当时只在美国生产,但成本很高,对方想寻求中国的制造企业。”潘小航说,他们模具最大的特点是模板很薄,平面度要求很高。最小的规格是500mm*500mm*5mm。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类似模具企业做过,他记得当时对方走的时候那迟疑的眼神,“一下激起了我的挑战欲望。”
“事实证明,光有热情是不够的,第一次按照常规制作很快就失败了。”潘小航说,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一次试验可以大致看看问题的难点在哪里。
第二次再下手,潘小航就有的放矢,“主要在于如何控制到加工到5mm的模板厚度时,不发生变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材料出厂规格最薄的厚度都是16mm,通过我们内部检讨分析,我们要求供应商先用切削设备加工成了厚度为8mm的薄板,然后用加工中心铣成5.2mm的厚度,再继续精细加工。
然而,切割到5.2mm的时候,模板还是发生了变形。“当时所有人都劝我不要再坚持了。”潘小航说:“我的思维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我们一定可以”。第二次失败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月。是继续研究还是及时退出减少损失?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所有人见他都是摇头,“车间的工人也是一副放弃的样子。”然而他心里想的是:“别人做得出来,我为什么做不出来?”
后来潘小航又仔细研究,分析如何在保持平整度和精度上做文章。最后他发现在切削过程以及磨床加工时产生应力没有释放,还有加工余量的预留都有要求,同时控制变形。“再加上要用夹具固定,当模板铣到5.2mm时,要把它静置2天,减少它的应力,再用特殊的夹具夹起来,放在磨床上磨到规定的5mm”。潘小航说,这一次他们成功了,“最后模板平面度控制在0.02mm以内。最后组装试模成功。美国公司验收时,都表示非常惊叹,因为国内一些大型的模具企业都做不出来,而我们把它的成本降到了五分之一。”
自此之后,这家美国医药公司对他们无比信任和佩服,直到现在一直是他的合作伙伴。
对话:很幸运进入了这一行
广州日报:目前我们的模具设计和制造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处于怎样的水平?
潘小航:现在已经算中上水平。从世界上来看,东莞的制造业是很强的。可以这样说,要做一样东西,在其他的地方不一定能做出来,但在东莞就可以很快做出来,如今这里制造业产业链非常成熟。
广州日报:现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对个人和企业来说,有什么影响?
潘小航:我们以前做模具相对比较简单,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更倾向于做一些精密的模具。比如,现在的数控设备在精度和效率上比以前要进步了很多。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如何更好地为中国的制造业项目做贡献。我现在正准备与母校进行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为公司人才储备等做准备,未来希望和学校搭建一个实验室,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研发。
广州日报:对现在高职类学生就业有什么指点意见?
潘小航:现在中国机会很多,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选择工作。当你一旦选定之后,就一定要努力。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前两年非常重要,选准一个行业,打基础的时候一定要脚踏实地去学。现在有些人毕业之后会比较浮躁,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互联网、电商行业就业,而不喜欢我们这个行业。
于我而言,我非常幸运地进入到这一行,其实只要有心加上勤奋,用现在的话说要有匠心精神在哪个行业都能做出成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