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优化的目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如何去做?
目的是为了,加工出来的零件质量更高,加工的效率更高,加工的次序更合理,程序的体积更小。
数控程序的优化
质量更高,这是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对具体某个零件来说,一般的区分是合格跟不合格之分,很少评价它是否质量更高。其实是有办法确定的,表面粗糙度度是质量的一个项目,它是一个连续的概念,对以一个具体的零件来说,一般认为粗糙度愈小愈好,两个零件所有尺寸都一样(这只是假设,实际是不可能的),只是粗糙度不同,会认为粗糙度小质量更高。对于薄壁零件的尺寸,两个都合格的放到一起,一般认为变形更小的那个质量更高,薄壁部分尺寸波动小的质量更高。加工过程中,工件难免变形,当然是愈小愈好。这也是区分质量更好的标准之一。
对于加工出的成批的零件,其中难免有不合格零件,同样一种零件,用不同的程序、刀具、工艺次序、机床(这里剔除人为因素),加工出来是有差别的,有不同的合格率,外观会有不同的刀纹,粗糙度,变形量(尤其是薄壁件)等。这些都是是用结果来区分程序质量那个更好,这是检验员常用的评价标准。
效率更高,同一零件的不同程序,它的效率是不同的,这里剔除机床、刀具、人等因素。当然是时间越短越好。这里的前提是合理的使用机床,而非牺牲机床寿命的野蛮操作(认为超出机床能力加大切削量、极限使用机床转速)。用效率评价程序这是管理人员的标准。
合理安排加工次序,切削量,优美的高效的刀路,最能体现编程者的技术和经验。这是编程者对不同程序的评价,也是同行之间的评价依据。
对于一个很复杂或有很多型腔的零件,加工先后的次序很重要,几乎直接关系关系的零件的质量,甚至能否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在这个次序的安排中(还有刀路),有很多的技巧、和经验在其中,程序的体积也是可以大幅度压缩的,
如何才能优化程序?具体的做法是什么?
质量更高,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如需要更好的刀具,更好的机床,降低加工效率。这没有必要,也不是优化的主要目的。只要这个程序能加工出合格的成批零件就可以。不增加成本,不降低效率前提,纯粹优化程序实现提高加工质量、效率才是优化的目的。
以效率为目的的优化,这里的潜力很大。分析加工时间组成,一个加工循环是
准备(程序、工装准备)+装工装卸件时间+加工时间
加工时间是程序运行过程,加工时间=换刀时间+空走刀时间+加工时间。各个机床的换刀时间是固定的(出厂已经设定好的),程序中的换刀时间就是换刀次数X换刀时间,减少换刀次数,可以减少总的换刀时间。在编排次序时,同一把刀尽可能一次加工完所有的加工单元,合并需要相同的加工要素。一个简单的例子,加工一组孔,十个一排等距的孔,次序是,中心钻点孔——钻头钻孔——粗镗孔——精镗孔,第一种加工次序种安排是:逐个加工,先对第一个孔用中心钻点,然后换刀钻,再换刀镗,再换刀精镗,加工完第一个孔后,重复同样的步骤加工第二个孔,如此至完,这个过程需要换刀是40次,第二种方案是,中心转点完所有的孔(十个),换刀钻所有的孔,每把刀加工完所有的元素,这个方案是,换刀共4次。
一个复杂的程序,可能用到很多刀具,这些刀具中有些刀具需要反复调用,这时需要考虑合并相同的加工元素,减少换刀次数。减少换刀次数压缩时间是有极限的,一个程序的换刀次次数最低是刀具的个数,再者现在先进的机床换刀时间已经很短了。
路径优化(最短),空走刀时间,是刀具从一个加工单元走到下一个单元(程序中的G0),每个程序中都有大量的空刀路,尤其是有大量孔的时候。会更多。总空走刀的时间是:空走刀的路线长度X移动速度。刀具的快速移动(G0)是个固定值,减少路线长度可以缩短时间。合理的安排次序,可以大幅度减少这个值。还是以前面十个孔为例,加工完第一个孔,然后去最远的孔,也就是第十个,这个完后选剩下最远的孔第二个,如此循环,这个路线最长,(9+8+7+6+5+4+3+2+1),是45 ,若每次选择最近的孔,则是(1+1+1+1+1+1+1+1+1)9,最长路线和最短路线分别是45和9,这个差别非常大,当一个零件很复杂有大量的孔时,这里就有大量的空刀路需要压缩。这个空路线也是有极限的(寻求最短路线是个复杂计算过程需要花费时间)可以依靠CAM软件求解较优路线。
切削时间的长短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需要切削总量除以单位切削率,二是:刀具路线长短除以走刀速度,对于粗加工来说,这两个计算公式有不同的应用范围,一般粗加工用第一种计算,具体某个零件来说,它需要去除的量是一个定值,减少时间就是要加大单位切削率,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用大刀具,选用齿数多的刀具。每个齿切削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转速,计算出进给,这种方法可参考刀具使用手册的参数。也要参考机床参数。
在铝材料盘类型腔零件,可推荐使用小盘刀,俗称的飞刀,这种刀具,直径大,齿数多,锋利,耐磨,长期使用成本低,缺点是一般刀长比较短,它的变种是镶齿刀,直径较小,齿数少,但刀长,两种可以配合使用提高效率。
第二种计算方法,适用半精加工、精加工,不是以去余量为目的。这个阶段要合理的安排加工次序,走刀路线、轨迹。防止工件变形。常见的走刀路线策略有三种,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加工特点选择。
对于以去余量为目的的粗加工,有一种高效的加工方法,就是高速加工,高速加工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的优点很多: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表面光洁度、难以加工的材料。相对与传统的工艺、加工,他的技术含量也提高不少,是零件加工的全新途径,是质的变化。它集成多种技术,不仅仅是高速主轴和快速精密进给在机床上的简单结合,而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没有工艺、刀具的支持,是不能实现的。
现在数控加工中心的刀路一般都是用CAM软件自动生成的,常用的CAM软件有UGS、Mastercam、Pro/E、Delcam、PowerMill、Cimatron E等。每种软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高速加工因为其主轴转速很高,进给很快,所以其刀路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对于生成的刀路我们要判断他是否适合,最基本的要求是①刀路平滑、柔和、顺畅、连续,②不可以急剧改变、转向。③切削均匀,不可忽大忽小。下刀、出刀方式合适。常见的高速刀路如图,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圆弧曲线。
而仿形直线刀路的缺陷是,在拐弯处切削量突然变化。而且变化剧烈。如图,假设工件外形余量均匀,(直线刀路在挖槽时很多是仿外型走的)刀具在不同的位置,它切削扫过的面积是不同的,最大是131.8,最小是55.4,最大是最小的2.37倍,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当加工余量不同,刀具大小不同,这些是有变化的,也有关联,刀具直径增大切削变化减小;余量减小,切削变化也在减小。高速切削时,刀具的转速非常高,走刀速度也非常高,在很短时间里,切削量在无规则的剧烈变化,刀具很容易断,而且因为刀路也在剧烈变化,机床的负载也在剧烈变化。在传统的低速切削时,这些因素可以不必太在意,但高速时就必须考虑了。而连续的圆弧刀路,则可以避免出现以上这些情况,一是他的刀路轨迹是一连串的圆弧,中间没有剧烈变化,二是的每次都有进刀和退刀,每次进刀的间距是固定的,退刀后根据工件的外行调整下一次的进刀位置、方向,保证个周期切削量固定。这种刀路也有缺点,就是有大量的冗余空刀路(没有切削工件),刀路轨迹很长,几乎是有一半是冗余,但是他的速度很快,单位时间的切削量
却是增加的。
这里以常用的MASTERCAM软件为例,介绍下常用的刀路,高速刀路一般有三种,
如图,第一种,全部刀路都是由圆滑的弧线首尾相连组成,第二是只有在曲率变化大的地方用圆弧替代,第三种就是两者结合,第一种,刀路很长,几乎有一般是没有切削的空刀路,程序也很大,优点是可以保证每个切削周期均匀,第二种,刀路最短,但是它做到了刀路平缓、柔和。
一般常用的CAM 软件都有这些相应的功能选项,应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参数选项。这里不赘述。
对于道路的优化,目的是使道路更加合理,刀具每个齿的切削量均匀,每个周期的切削量变化尽可能的小,整个切削过程平稳。
对于程序的优化,用宏程序来替代普通的程序,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平面上有个空的矩阵,孔的排列是规律的,可以用数学方程表达,这时就可用宏程序来解决,程序可以很短,可以控制在20句里,这个程序跟孔的数量没有关系,不管有多少孔,在程序里,只要关系逻辑表达正确,程序不用验证就可以直接应用,省去普通程序繁琐的逐点检查,可节约大量的首件加工时间。
对于有规律的曲面,可以用样条曲线程序,程序中直接表达的是样条曲线,(而不是传统的点到点的表述,)它的加工效率、精度更高。但是这种程序需要机床的支持,一般出现在高档设备
对于切削参数的获得,一般有如下几个途径,一,是个人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二是现有的切削库数据库获得,三是刀具厂家的提供的手册。这几种方式都有优缺点:第一种方式,他的数据是很安全可行的,应为经过了检验,但他是保守的,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率。第二种方式数据库有别人提供和自己单位建设的,现在有很多的CAM软件都提供了推荐数据,根据不同的刀具和被切削的材料,自动在程序生成过程中加入参数。这种方式缺点是没有考虑机床的性能,不可以把它直接应用,它是参数是刀具和材料是匹配的,效率很高。第三中和第二种的优缺点是相同的。
在最总的选择参数中应该以第二第三作为参考,在实践中变通。
程序的优化是有极限的,而且程序很大程度还跟刀具相关,要提高效率,就需要切削性能更好的新型刀具,这需要增加投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