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本届展会的中国模具企业的数量破了历年的纪录。虽然展览会主办单位已答应了中国参展者的要求,将部份中国参展展位安排在了参观者较多的展馆。即便如此,中国馆的参观者都显得较为冷清。据几天的观察,参观者似乎都不太愿意走访中国馆,大部分都是在外围看看之后,便匆匆而去,好像没兴趣了解中国模具制造业的发展近况。
老实说,中国的模具工业经过了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模具厂大都已拥有较佳的生产条件,如精密加工机床、CAD/CAM软件、空调车间等,设备绝对不比欧、美的模具企业差,而且中国的模具制造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能把工序细分,实行流水作业,降低成本。理论上,我们的模具应该是有很强的可观性,应该成为展会的焦点之一,实不应出现这种泠泠清清的场面。
中国模具业未来将会面对的挑战
从本次Euromold 2011上中国展馆所出现的上述现象来看,中国模具要大量打入欧美高端市场仍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先从参展的布置会说起:展台太细、挂图以及派发的单张表达方式死板,参观者找不到宣传重点;展台的销售人员的语言能力也不足,对参观者的问题答非所问,这些都是使参观者望而却步的因素。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国产模具的平均水平仍然不高,参观者提不起兴趣。
去年,德国和美国的模具厂大多比较忙碌,可算是丰收的一年,他们已努力抢回了不少以往流向中国的订单。他们经过了多年的低潮之后,不断改善,已经形成了一个灵活而交货期短的生产模式,充分展现出了中国模具厂大多无法达到的一种境界。简单来说,就是『认真的加工、稳定的质量』。
先进国家走过的路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先进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模具制造业,而促使模具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就是模具设计的标准化。所谓标准化,主要是指在模架、配件的标准化;其次是指在模具设计、加工方式及精度的标准化。这些标准化普及之后,带动了模具材料、模架、零配件供应商的大规模扩张,大量生产使生产成本降低,且大大加快了交货速度。
目前,模具设计的三大主流标准为:以英制尺寸为主的美洲标准(DME),以互换板用家自行组合的欧洲高精度模板标准(Hasco),以价格大众化、设计简便的亚洲标准(Futaba及LKM)。而模具配件方面,市场上的品牌更是百花齐放,只要模具设计走上标准化之路,就一定能很容易地在市场上找到价格和质量合适的供应商。
标准化的各项优势
多年前,我认识一个锐意开发欧美市场的客户,他费尽心思,制作了一套他自认为质量一流的注塑模,送给一家国际品牌的家电生产商使用。但当这家品牌家电生产商收货之后,对他所生产的这套注塑模具的评价是——“只能在中国国内使用。”他知道后感到非常不快,多次追问原因,这家品牌家电生产商客户只是给他提了一个简单问题,就让他无话可说了。客户问:“如果这套注塑模明天运到非洲某偏远地区使用,而其中一个零配件或内模镶件损坏了,你能马上在中国市场买到备件,又或在极短时间内自行生产,供应给他们当地人员简单安装后使用吗?”
如果该注塑模的标准化很高,或许他的客户就不存在这样的疑问了。可见,模具标准化的优势可谓显著。
我们可以走的路
记得二十多年前,生产模架是要先用铰刀做精孔,然后才量度孔径去制作导柱。每当导柱磨损,首要的事情是量孔径、订制新导柱,非常麻烦和费时。由于机床及测量技术都比较原始,所有镶件也要在现场加工,一件一件的去配合(一般叫Fit模)。如果将来万一其中一件出事,需要更换,那就需要师傅出马了。
如今,在外资工厂以及海外客户的指导和要求下,中国华南地区的模具制造业的标准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大部份有规模的模具企业已经体会到了标准化带来的好处:设计简便快捷、采购容易、交货期短、成本有竞争力、质量稳定……。 而华东及中国其他地区的一些模具企业,标准化程度还不高,部份模具企业仍停留在先量孔、后造导柱的阶段。这种状况使得不少外国人对中国华东地区的模具的质量评价不高,而华东地区的部分模具企业也只有用低价作为卖点,将货就价,导致恶性循环。而华南地区的模具制造企业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成本的上升,出口竞争力不足。要解决这种困难的局面,可以外国模具厂过往所走过的路作为参考。
近年,我走访过不少欧美的先进模具厂,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虽然他们所使用的设备与中国的一些先进模具企业所用的没有什么差别,但他们一般用人不多,机床使用到位,效率非常高, 而最突出的是在设计软件数据库内,每间公司的计算机数据库内,都会预载大量行业或企业自行研制的标准组件图档,设计人员只需在数据库中把这些预定标准调出,灵活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简单快捷,成本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标准件,他们将现存标准作出修改。当完成设计后,采购单通过互联网发出予供应商之时,内部加工的程序同时下达到生产工场进行加工生产。当所有组件都按图、按公差的要求加工后,模具便马上轻松组装,一次试模完成并交货,整个流程又快又准。这种厂内厂外分工合作,各供应商及各加工部门严格按图示的精度施工,一次试模并能成功的做事作风,已经成了那些国外模具企业员工的习惯。这也是欧美模具厂能抢回部份流向中国订单的一大竞争优势。
近年中国人力成本不断提升,但工人素质并没有跟着提高,模具企业的管理也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一些极端情况更因企业互相挖角或劳资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设计和制造水平的下降,竞争力大不如前。长此以往,模具行业将会更难争取到高要求的出口订单,更多模具厂将会加入中低档次质量的模具市场价格战,更多实力较差的模具企业也将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中国模具制造业的未来,将会和日本现在的情况近似。未来数年,将会面对更多的老一代的技术人员退休,年青人又不太愿意加入这行业,形成了严重的青黄不接困境。中国的模具业转型,相信已是刻不容缓了。想要踏出转型的第一步,应是要朝向更广泛及深层的『模具标准化』之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